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抗美援朝纪念馆革命文物的“聚势焕新”

来源:【中国文物报】

革命文物,它可以是一把锤子、一张地图、一捧山土……却又远非如此简单,它是战士们凭借简陋工具凿开山石的坚毅,是指战员于深夜油灯之下钻研战术的专注,是上甘岭那炮弹横飞之际一次次无畏的冲锋……革命文物虽为实物,但其内涵早已超越物质的范畴,承载着精神意蕴。然而,单一文物所蕴含的信息往往具有局限性与碎片化特征,通过对革命文物的组合展示,可实现信息的整合与互补,形成更为完整且深入的历史叙事。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积极探索革命文物活化利用方式,聚联合之势,焕文物新颜,开启文物多维活化之路。

革命文物的跨媒介式呈现

抗美援朝纪念馆在展陈上运用创新且富有活力的跨媒介展示方式,突破传统单一媒介的局限,将多种媒介形式有机融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向观众展示革命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展陈部分,包含放大展示的战歌词曲文字元素,伴随现场播放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音乐元素,陈列着麻扶摇根据出征诗谱写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手稿和他获得的朝鲜三级国旗勋章、证书等实物元素,极大地丰富了观众对这段历史的感知。

音乐元素的融入,为整个展览空间营造出强烈的氛围感,激昂奋进的旋律打破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使观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珍贵的革命文物以其原始的笔触和纸张质感,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创作历程。观众可以亲眼看到战歌最初诞生的痕迹,那些涂改的痕迹、手写的字迹,都让战歌的创作过程变得更加真实可触,拉近了观众与历史事件的距离。此外,麻扶摇所获得的朝鲜三级国旗勋章及证书,更是战歌影响力的有力见证。勋章和证书不仅代表着对麻扶摇个人创作贡献的国际认可,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所发挥的巨大精神价值。它们作为实物证据,与歌词和音乐相互呼应,从不同维度证实了战歌在战争期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无论是激励战士奋勇杀敌,还是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精神风貌,都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将文字、音乐和实物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避免了单一文物展示时可能出现的信息单薄、形式枯燥等问题。观众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被全方位调动起感官和情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解读和感受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厚重感与精神内涵,获得更加丰富、立体、深刻的观展体验,显著提升了展览的整体质量和吸引力。

革命文物的对比式呈现

在展陈空间中,对比式陈列可形成强烈视觉反差,增强展陈吸引力与感染力,激发观众探究文物背后历史的兴趣。

抗美援朝纪念馆通过将中美双方的军事武器并置,进行对比式呈现,直观展现出战争时期双方在军事技术、装备水平以及后勤保障等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对比有助于观众突破对单一文物的孤立理解,从宏观层面感受战争中武器装备实力的悬殊。

在武器上,美军的步枪制作精良、型号先进,射击精度高、射速快,而且供弹方式先进,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并且火炮种类丰富,有大口径的榴弹炮、火炮,射程远、威力大,能够在战场上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反观志愿军的武器装备则显得较为简易和落后。枪支方面,许多战士使用的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各类步枪,型号繁杂,弹药补给困难,枪支的性能也参差不齐,有的枪支甚至已经老旧磨损。火炮数量有限,大多是中小口径火炮,炮弹供应不足,与美军强大的火炮力量相比,在火力覆盖范围和强度上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美军配备了保暖性能良好的呢子大衣来抵御朝鲜冬季的严寒以及先进的指南针等装备,体现了其后勤保障的精细化和现代化程度。相比之下,志愿军的后勤装备则显得简陋而朴素。志愿军战士主要配备的是棉衣,其填充物大多为棉花,经过长时间的穿着和战争环境的磨损,保暖性能会有所下降,而且在防水、防风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中美装备对比

通过美军先进武器设备与志愿军简易武器和装备的对比,将“钢少气多”这一抽象名词具体化,促使观众思考志愿军于装备悬殊下取胜的原因,突破思维定式,挖掘战斗精神、战略智慧等非物质因素,使参观从视觉浏览升华为深度思想探索。

革命文物的递进式呈现

递进式文物组合遵循观众的认知规律与历史逻辑顺序,有助于观众在历史框架基础上对专题展陈进行深入了解。革命文物的递进式呈现在特级英雄杨根思烈士相关文物展示区得到生动的体现,通过此种呈现方式引领观众深入了解英雄事迹及其背后所蕴含的伟大精神。

首先,观众通过历史资料、地图、文字说明等方式了解第二次战役在整个战争进程中的关键地位,使观众有宏观的认知框架。紧接着,将焦点转移到描绘杨根思战斗场面的大幅油画上,生动且直观地展现战斗的激烈与残酷。此时,观众对英雄的认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内心深处对杨根思个人形象的深刻感知。随后,展示杨根思获得的金星奖章。奖章作为国家荣誉的象征,代表杨根思在战斗中的卓越表现得到了高度认可和赞誉,承载着国家和人民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在这个递进过程中,勋章的展示将观众对杨根思战斗行为的关注提升到了国家荣誉和民族精神的层面,让人们意识到英雄的事迹具有超越个体生命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观众在面对勋章时,内心的情感也从对战斗场面的震撼逐渐转化为对英雄所代表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与自豪。

在此基础上,讲解员除了介绍杨根思的感人事迹外,也对“杨根思连”在2024年获得“时代楷模”称号进行进一步介绍。自抗美援朝战争以来,“杨根思连”始终传承和弘扬着杨根思的“三个不相信”精神,官兵们都始终以杨根思为榜样,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担当和使命,展现了“杨根思连”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最后,以杨根思在丹东的墓碑作为专题区展示的收尾,象征着英雄虽已逝去,但英雄精神屹立不倒,成为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的一座不朽丰碑。

通过递进式的展陈方式,革命文物不再是孤立的历史物件,而被有机地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而富有层次的历史叙事体系,每一个环节都在前一个环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和拓展,逐步引导观众从宏观到微观、从个体到集体、从行为到精神、从历史到当下,全方位、多角度地理解和领悟杨根思烈士的英雄事迹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所蕴含的伟大精神价值。

革命文物的沉浸式呈现

革命文物的沉浸式呈现方式是通过革命文物类型搭建复原场景,还原文物存在和使用的真实环境来实现的。在这样的场景中,多组革命文物与声、光、电等元素结合,营造出逼真的历史空间感与氛围感,让观众能够以第一视角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从而增强对文物所承载历史的感知度与体验感,有效弥补了传统单一文物陈列方式枯燥无味以及带给观众距离感的缺陷。

抗美援朝纪念馆设计了“冰雪长津湖”“钢铁运输线”“无敌坑道”“上甘岭战役”等复原场景,生动且逼真地再现了志愿军战士在战争中浴血奋战的英勇画面,为观众带来了震撼人心的沉浸式体验,使抗美援朝这段波澜壮阔而又艰苦卓绝的历史得以鲜活呈现。

观众在参观“无敌坑道”场景前会先看到钢铁运输线的场景,并设置了较为开阔的圆形参观场地,紧接着相对闭塞、昏暗的“无敌坑道”呈现的是完全不同的沉浸式场景。“无敌坑道”总长20余米,内部分布6个精心复原的场景,通过木材、玻璃钢和石材等多种材料的巧妙运用,以及现代化展陈手段的加持,营造出战时坑道的内部环境。模拟马灯的昏黄灯光在坑道中摇曳闪烁,不仅照亮了志愿军战士曾经战斗与生活的空间,更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音响效果模拟出的坑道内的滴水声,从听觉层面全方位包裹着观众,使其沉浸感愈发强烈;凹凸不平的地面和岩石质感的墙壁,无论是脚下的触感还是眼前的视觉冲击,都让人切实感受到了坑道的简陋与条件的艰苦。

文物组合作为点睛之笔陈列其中,包括志愿军战士使用过的开凿坑道的铁锤、铁锹、铁镐等工具。朴实无华甚至简陋的工具与浩大的工程形成强烈反差,诉说着挖掘过程中的不易与顽强。在挖掘工具旁边摆放着志愿军战士自制的乐器,这与一旁的工具形成了鲜明而又和谐的对比。例如在中间陈列的用敌人的罐头盒、朝鲜的木材、中国的马尾制作的“两洲三国”胡琴。当观众的目光聚焦于这把胡琴时,周围昏暗的灯光、坚硬的岩石以及模拟的战争音效,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沉浸式体验空间,人们仿佛能够看到志愿军战士在战斗间隙,围坐在一起,拉着胡琴,唱着战歌,用乐观和坚毅驱散战争的阴霾。这些自制乐器,在昏暗的灯光下,在战争氛围的环绕中,静静地陈列着,却仿佛在诉说着志愿军战士们苦中作乐、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无敌坑道”场景复原

通过革命文物组合与场景的完美融合,观众深深沉浸其中,真切地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却又艰苦卓绝的历史,深刻领悟到了志愿军战士们伟大的精神力量,也充分彰显了革命文物在沉浸式场景中所焕发出的独特魅力与价值。

抗美援朝纪念馆深入探索革命文物的呈现形式,从中美武器装备对比所彰显的精神伟力,到“无敌坑道”内工具与生活用品的错落相依,每一组文物的精心排列,皆为历史与当下架起沟通的桥梁。它们不再是沉睡于展柜中的冰冷旧物,而是可触、可感、可知的鲜活教材。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们最好的缅怀与致敬,更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永不褪色,以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砥砺前行。

编辑:陈尚宇

校对:陈颖航

审核:李文昌

监制:赵嘉斌

本公号刊载的作品(含标题及编辑所加的版式设计、文字图形等),未经中国文物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改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授权转载的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作者投递至本社社属平台的稿件,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视为作者承诺其享有相应著作权。如发布后有侵权行为,后果由作者本人承担。

关于我们

中国文物报社1989年于北京组建,是国家文物局主管的中央文化企业(司局级),全国文物行业唯一具备新闻资质的媒体单位。作为文物宣传工作的主力军,承担着文物舆论引导、新闻宣传、成果展示、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等职责。主要负责《中国文物报》编辑出版,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国家文物局”微信公众号运维管理,中国文物报社所属网站及新媒体的运维拓展等工作。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北小街2号楼

邮编:100007

总机:(010)84078838

传真:(010)84079560

热线:(010)84078773

邮箱: wenwubao1985@vip.sina.com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本文来自【中国文物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