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记者手记|跨越语言的医疗接力——中国援莫医疗队义诊现场见闻

新华社马普托4月15日电 记者手记|跨越语言的医疗接力——中国援莫医疗队义诊现场见闻

新华社记者刘杰

四月的莫桑比克马托拉市,阳光和煦,绿树成荫。清晨时分,位于马托拉市的马托拉省医院内已有不少当地居民手握预约登记表,早早在候诊区等候。他们都在翘首以盼,迎接来自中国的医生们。

14日,第25批中国援莫医疗队在马托拉省医院开展了一场覆盖多个专科的大型义诊活动,吸引大量当地民众前来就诊。早在1976年,即莫桑比克宣布独立次年,中国便派出首批援莫医疗队,开启了两国长达数十载的医疗合作。

这次义诊覆盖骨科、针灸科、妇科、疼痛科、心内科和泌尿科等多个科室。现场还设有血压测量、血糖检测、血氧饱和度监测点,并开辟针灸治疗和常用药品发放区,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全面、细致的健康服务。

“我一周前就知道他们要来,今天还特地带了我母亲一起来咨询。”名叫门德斯·蒙德拉内的患者在就诊后说,“中国医生很专业,也非常有耐心,这样的义诊真正造福了莫桑比克人民。”

在义诊现场,针灸区域受到最多人关注。中国针灸医生徐梦茜正聚精会神地为一位颈部疼痛患者进行治疗。“今天是我第一次体验中国医生的针灸治疗,感觉颈部的疼痛明显减轻了。”来自马托拉郊区的患者梅利娅·达阿松桑激动地说。

“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次义诊,让莫桑比克朋友了解中国医疗技术的实力和中医文化的魅力。”徐梦茜对记者说。

为了更好地为当地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中国医生们几个月前就开始学习葡萄牙语,掌握了较为基础的词汇与语法。虽然有时单词只能一个一个地蹦出来,甚至需要连说带比划,但医生们真诚和积极的态度,让现场的医患交流既温暖又有趣。

有时,为了说明一个症状,医生干脆自己“演”一遍。一位中国医生一时想不起“咳嗽”用葡萄牙语怎么说,便自己咳了两声、捶了捶胸口,患者立刻会意,连连点头回应。还有骨科医生在检查腰腿功能时,干脆自己先做了一遍弯腰摸脚的动作,示范引导患者配合。莫桑比克民众也主动放慢语速,用最朴素的方式回应医生们的努力与善意。

除了孔子学院的志愿者们,马托拉省医院的一名医生也时不时充当翻译,她叫埃娃尔达,曾在中国吉林大学留学6年,还给自己取了中文名字“马丽莎”。“我在中国学到的医学知识,让我对慢性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马丽莎对新华社记者说,“这些经验在这里依然适用,也让我更加胜任本职工作。”

“今年既是莫桑比克独立50周年,也是莫中建交50周年。”马托拉省医院院长葆拉·罗德里格斯说,“中国医生在莫桑比克的无私奉献,是两国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我们对他们充满感激。”

义诊接近尾声时,院长委婉地表示,还有不少预约患者未就诊,能否延长义诊时间?中国援莫医疗队队长马立泰笑着比了“OK”的手势:“没问题,我们一定让每一位患者都得到帮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