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留得住卖菜孃孃,也容得下烤肉店和脱口秀

大量市民来到防空洞背篓菜市场选购蔬菜。(资料照片)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4月9日,业态颇多的民主村综合市场吸引年轻人来此消费。记者 邱小雅 摄/视觉重庆

菜市场是食材的交易地,承载着一座城市的人情和生活,折射城市生活最真实的底色。

大型商超、外卖配送和社区团购的普及,曾让年轻人与菜市场“渐行渐远”。近年来,“年轻人逛菜市场”却一度成为社交平台的热门话题,“某地最好逛的菜市场”相关攻略成了流量密码,豆瓣“菜市场爱好者”小组成员超16万人……

菜市场何以重新俘获年轻消费者的心?连日来,本报记者调查发现,重庆许多传统菜市场持续更新“打开方式”,让年轻人爱上这方充满人情味的空间。

主动消除“代沟”

菜市场不仅有柴米油盐,更有“诗和远方”

4月9日下午1点,九龙坡民主村综合市场,60岁的彭淑琼正在手工饺子摊前揉面,旁边马来西亚风味的肉脯店飘出阵阵香气,不远处,几个年轻人坐在日料店享用刺身拼盘。

这样的场景,放在两年前,彭淑琼根本无法想象。大型超市越开越多、生鲜电商兴起,民主村综合市场的前身谢家湾骏腾菜市场客流大幅下滑,门庭冷落。

提到菜市场,很多人印象中就是又脏又挤、中老年人讨价还价的“战场”,吵闹喧嚣。

转机始于2022年,民主村片区启动城市更新,骏腾菜市场被纳入改造范围。民主村综合市场负责人吴德明及其团队,借鉴上海、杭州等地的经验,打破传统菜市场的单一模式,在重新规划动线、翻新摊位的同时,特意预留出600平方米的商业面积,打造年轻人喜欢的新业态。

2023年5月,综合市场开市,首家入驻的日料店开业即爆火。“几乎每天都在排队,周末、节假日要接待七八十桌客人。”老板丁顺均告诉记者,日料店生意远超预期,也打消了他的顾虑。“烤肉店、面包店等年轻业态接连入驻,民主村综合市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吴德明欣喜地说。

民主村综合市场的变化,只是万千传统菜市场主动与年轻人消除“代沟”的缩影。上海、浙江等地多个菜市场推出“代炒菜”服务,广州海珠区一菜市场里建起了艺术展览馆,重庆江北观音桥银鑫楼菜市场引入烤肉店、脱口秀表演……老菜场主动迎合年轻人的消费喜好,在“出圈”中迎来新生,不仅有“柴米油盐”的烟火寻常,更增添了“诗和远方”的时尚表达。

小小菜市场,折射大民生。今年,“打造20个‘标准化菜市场’”被写进了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是今年的15件重点民生实事之一。菜市场这个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城市空间,老百姓对它有更高的要求、更多的美好期待。

“放大”山水城市特色

将各种“小确幸”变为流量密码

4月5日早上8点,位于红土地轨道站附近的“防空洞背篓菜市场”准时开市,现场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

71岁的渝北区石船镇葛口村菜农樊登全,每周末都会在背篓里装满自己种的新鲜蔬菜,乘坐轨道交通4号线来这里卖菜,“这个市场销得最快、最卖得起价,去年我种了3亩蔬菜和水果,收入了3万多元。”他开心地说。

重庆建“洞子菜市”的探索很早就开始了。2021年,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和平山社区的大河沟菜市场因拆旧建新,临时搬迁至映山红公交站附近的一条废弃铁路隧道。搭建摊位、安装照明、制作标识、安排专人保洁,经过改造,这条建于20世纪60年代的隧道,被打造成便民利民的“洞子菜市”,服务周边4000多户居民。

重庆有一大批地理位置特殊、建筑风格有特点的菜市场,自带天然流量。

4月9日上午10点,学田湾大阳沟菜市场二楼,上海游客张菁和朋友正拿着单反相机拍照。这个菜市场利用筒子楼独特的螺旋结构进行功能分区,一层主营肉类水产,二层经营粮油蔬菜,三层则是干副食和调味品,清晰的布局既方便居民采购,又形成了独特的视觉体验,很多人专门过来打卡。张菁感叹:“不愧是8D重庆,连菜市场都像迷宫。”

在社交平台上,鲁祖庙菜市场、蔡家汪家堡农贸市场等传统菜市场同样“出圈”。保留市井烟火气又融入现代元素的老市场,既是周边居民的“每日食堂”,也成了游客读懂重庆的窗口之一。

从“买菜刚需”到“体验经济”

小小菜市场折射出民生大变化

菜市场是中国独特经济生态与社会文化的产物。上世纪80年代启动的“菜篮子工程”,把菜市场建设推向了新的高潮。作为城市的后勤保障,菜市场为丰富老百姓的餐桌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菜市场变成了一个舒压空间,逛菜市场成为很潮的生活方式。

在小红书上,“菜市场漫游指南”话题收获了超1.1亿的浏览量,而搜索菜市场的用户,20—35岁的年轻群体超过70%。从重庆鲁祖庙菜市场、淄博八大局便民市场,到走红社交媒体的“尔滨”红专街早市,都可以看出年轻人对菜市场的喜爱。

一方面,逛菜市场成为年轻人亲近自然的“寻根”之旅。鲜嫩的香椿、脆爽的春笋、滚圆的嫩胡豆……菜市场五花八门的时令菜品,带着清新的泥土气息和田园生活的诗意,直抵都市人的心灵。

另一方面,菜市场独特的烟火气与人情味能给人带来情感慰藉。20多岁的赵欣是一名康复护士,平时很喜欢逛家门口的冉家坝菜市场,她说:“相比线上团购和普通超市,菜市场的叔叔孃孃都很热情,会帮我把菜切好,教我怎么做菜,买几个土豆还要送几根小葱,这种浓浓的人情味儿让我觉得很温馨。”

菜市场渐成城市生活的潮流地,如何让这方市井空间持续提升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值得深思。

去年2月,商务部等5部门公布第三批中华老字号名单,重庆有12个品牌入选,学田湾大阳沟菜市场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让老字号焕发新生,学田湾大阳沟菜市场通过硬件改造提升“舒适度”,获得更多年轻消费者的认可,还通过建设物流配送体系,开展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网络交易,经营户开展配送上门服务,提升“便利度”与“满意度”。数据显示,该菜市场去年交易量突破15万吨,交易额超过30亿元。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未来,无论是传统菜市场的升级,还是新菜市场的落地,都需要敏锐捕捉、关照消费者的需求,让每个人都可以在家门口的菜市场,写下美好生活的“流水账”。(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邱小雅 周宝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