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亓超 通讯员 孙义梁 淄博报道
为深化特殊教育校际合作,4月14日至18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下简称“莫旗”)特殊教育学校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依托“石榴籽”鲁蒙共建工程,以“跟岗交流+资源共享”为核心,开展了一场跨地域、多维度的教育研讨活动。莫旗特教学校三位教师及莫旗第二民族小学一位资源教师组成的交流团队,深入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通过座谈、观摩、研讨等形式,共探特殊教育发展路径。
理念共融:校际对话开启合作新篇
活动伊始,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李莉系统阐释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勾勒出一幅立体的特殊教育发展图景。副校长宋宁宁则聚焦教学管理,详细解读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和评价实施策略,引发莫旗教师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深度思考。莫旗特教学校主任王喜荣代表交流团队发言,强调此行旨在学习博山特教在环境育人、课程创新和科研培育等方面的经验,为两地教育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场景浸润:环境育人彰显匠心独运
在校园参观环节,交流团队一行在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园文化及功能室建设,对楼道文化、教室文化设计理念及结构化布局、班级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了解。
多样的功能室满足着学生的不同需求,彰显着博山特教“让每个生命自由舒展”的育人密码;教室布局遵循“结构化设计”,桌椅排列、功能分区均贴合特殊学生需求;班级管理模式则融入“生活化实践”,如通过视觉提示卡辅助学生自主学习。莫旗教师边走边记,不时驻足拍照。
此外,莫旗团队还观看了学生轮滑表演,学生矫健的身姿、流畅的动作,展现了特教孩子们的活力与勇气。
隐性教育:教室文化显示育人智慧
莫旗跟岗教师观摩了学校每学期一次的最美教室评选活动。走进一间间教室,仿佛置身于一个个充满创意与温暖的小世界。教室里的作品展示墙,展示着学生们在绘画、手工等课程上的精彩成果,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学生的努力和老师的心血。别具特色的走廊外墙设计,有的以文明为主题,绘制着学生的文明礼仪;有的以励志为主题,张贴着学生们的成长格言。每一个空间都蕴含着巧思,每一隅角落都在“说话”,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作用。几位莫旗的老师不禁感叹,博山特教每位班主任对教室布置的巧思和全体老师的全环境育人理念值得她们学习与借鉴。

课堂共研:教学智慧碰撞专业火花
在丁昌友老师的编织课堂上,一根根彩带在师生手中翻飞成精美的作品。丁老师以“任务分层法”引导不同能力学生参与,从压一挑一到斜纹编、六角编,教学过程既具挑战性又充满包容性。丁老师和学生们的技艺深深吸引了莫旗的各位跟岗教师,莫旗教师全程专注记录。
侯贻芹老师的《小熊的欢乐舞会》以音乐律动激发学生节奏感,李玲老师的《美丽的湿拓画》通过艺术唤醒学生创造力,孙义梁老师的《独特的我》则通过游戏实践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知。三节课例均凸显“生活化、游戏化、分层化”特色,评课环节中,两地教师围绕“目标分层落实”“学情动态调整”等议题展开述课评课与交流研讨。
书香润心:跨域对话赋能专业成长
4月15日,“书香润心 赋能成长”读书分享会成为活动亮点。青年教师以《致青年教师》《静悄悄的革命》等著作切入,结合个案分析探讨特殊教育中的“静待花开”理念。青年教师从理论转化角度提出“如何将书本策略本土化”的疑问,导师团队和莫旗教师以“差异化支持策略”“家校协同机制”等案例予以回应。思想碰撞中,特殊教育的人文关怀与专业深度跃然纸上。
同课异构:教学创新彰显地域特色
董世康老师凭借精心的教学设计,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具,将《小兔乖乖》的故事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趣味互动,引导学生识别故事中的角色,理解简单的生活道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杨蕾老师则以独特的教学风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融入多媒体资源,让课堂充满趣味。她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升生活语文的应用能力。

评课时,双方从“目标适切性”“资源利用度”“学生参与度”等维度展开评议,既肯定彼此创新,亦坦诚指出改进空间。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方向。
结语:以合作之桥架教育之梁
一周的交流中,两地教师在理念互鉴、资源共享中达成共识: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开放包容的协作生态。博山区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校长李莉表示,未来将通过“云端教研”“跟岗常态化”等形式深化合作,让“石榴籽”工程结出更多硕果。莫旗特教团队也表示将博山经验融入本土实践,携手书写特殊教育的温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