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这个未来万亿级产业湖南如何掘金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人形机器人正以颠覆性姿态重塑未来产业格局。据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或将突破万亿元级。我省作为中部制造业大省,如何掘金于这个前景广阔的未来产业?

凡大事之成,必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势。不久前举行的“湘智兴湘”院士专家恳谈会上,19位院士专家集中交流讨论了人工智能(AI)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得出的结论是:湖南大有可为。

工业基因与创新能力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之都,长沙聚集了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龙头企业,其在重型装备制造领域的经验,可与人形机器人的精密部件研发形成协同效应。例如,中联重科已启动“人-机-环境共融的仓储物流机器人”项目,开发双足与轮式人形机器人样机,初步实现物流搬运功能。传统制造业的“硬实力”,可为湖南在机器人核心部件研发中占得先机。

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依赖于算法、算力与数据的深度融合。湖南在算力基础设施上的布局颇具前瞻性:国家超算长沙中心的强大算力,为AI模型训练与机器人运动控制提供支撑;长沙是国内唯一能实现核心芯片全类型设计国产自主的城市,“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之首,为人形机器人“大脑”的自主可控奠定了基础。

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需以场景驱动。在制造业端,比亚迪长沙工厂引入优必选人形机器人,与无人物流车协同作业,开创工业场景解决方案的先河;三一重工探索人形机器人在高危环境下的巡检与维修,提升生产安全性与效率。这些场景的多元化落地,既验证了技术可行性,也为规模化推广积累了经验。

未来产业的培育,离不开政策与生态的双重护航。《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全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长沙新增人工智能研发机构1178家,形成“硬件-算法-应用”的完整链条。此外,本土企业如比邻星科技等,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近30款智能机器人,形成“技术-产品-市场”的闭环。这种“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模式,正是构建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的关键。

以制造底蕴“嫁接”智能基因,以场景创新激活技术突破,以生态聚合推动链式跃升,我省必将在这个万亿级赛道中占据一席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