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精神永在
筑起伟岸精神丰碑 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
——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综述之一
安阳融媒记者 王慧敏
春天里的太行山,绿意渐浓。放眼望去,层峦叠嶂间,一渠清水蜿蜒流淌。

从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到今天,这一渠清水已流淌了整整60年。它不仅仅是一条渠,将“十年九旱”的贫瘠土地变成丰饶沃土,更超越了水利工程属性,镌刻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岸精神丰碑,孕育而成了一种民族精神。
2021年9月,经党中央批准,红旗渠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安阳时强调:“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2023年11月2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安阳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的意见》,赋予了安阳建设红旗渠精神高地的功能定位。
赓续传承一甲子,精神之光耀中原。在红旗渠精神的滋养下,542万安阳人民牢记领袖嘱托,聚焦“四高四争先”,拉高标杆、压实责任,全力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阳篇章。
看!
这是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绽放出的璀璨光芒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1960年2月,太行山上的开山炮响,拉开了林县人民“十万大军战太行”的序幕。十万林县儿女高擎“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旗帜,手握钢钎铁锤,历时十年,在千仞绝壁间开凿出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创造了“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的人间奇迹,也孕育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如同一座永远的丰碑,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成为安阳人民享用了半个多世纪的精神财富,是安阳最鲜明的底色。
为赓续精神血脉,凝聚奋进力量,我市精心策划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掀起学习弘扬红旗渠精神热潮。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殷切嘱托,将红旗渠精神列入党员干部“必修之课”、青少年“必读之书”,打造涵盖十三大类90余门课程的“红旗渠精神+”特色课程体系,红旗渠干部学院先后承办各级各类班次8899期共培训47.6万人次,红旗渠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基因库建设单位,打造了全国一流的“红旗渠精神”教育培训品牌。成立“红旗渠精神”宣讲团,持续开展宣讲1900余场、受众13.6万余人次,红旗渠精神走遍大江南北,宣讲团被中宣部表彰为“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

组织“红旗渠精神进校园巡展”,走进5个省(市)10所高校、吸引约15万名青年学子参观学习。整合红旗渠精神营地等12个研学教育基地,吸引全国100多万青少年来安研学,红旗渠精神营地被评为全国研学旅行基地(营地)。培育4万余名少先队员成为“红旗渠精神讲解员”,形成“青少年讲、青年传、全社会学”的立体化传承格局。
红旗渠文化旅游推介还走进德国柏林、韩国首尔等国外城市。2024年,外国驻华使节代表团、越南党政领导干部视察团等一大批海内外学员来安感悟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精神日益成为跨越民族和国界的精神符号。
从国内到国外,从太行山巅到人民大会堂,从建设工地到外交场合,红旗渠精神早已突破地域界限,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听!
这是红旗渠精神滋养下安阳人民的朴素声音

一个城市的精神,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是一切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的根和魂。
60年来,安阳人民始终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直到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主旋律,仍然被这座城市里的人民齐声高唱着,仍然在这座城市的上空激荡着。
77岁的红旗渠建设特等模范张买江,为更好地宣传红旗渠精神,主动成为红旗渠干部学院的特聘讲师,十几年来,他走遍大半个中国讲述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用他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林州市黄华镇庙荒村曾经“一穷二白”,村里青壮劳力流失,400多人的自然村仅剩80多名留守人员,有的农户甚至从来没有吃过醋和酱油。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郁林英的带领下,庙荒村十年巨变,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明星村”。“基层工作困难多、情况杂、压力大,我也痛苦过、动摇过,但只要一想到当年林县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排除万难也要把红旗渠修成,就暗自告诉自己没有放弃的理由。”郁林英说,“当年红旗渠是一寸一寸挖出来的,如今的乡村振兴,也要一件一件扎扎实实干出来。”
万振宇是我市年轻有为的企业家。20世纪60年代,他爷爷万荣魁跟随林州十万大军出太行,闯出了一片天地。多年后,他的父亲万福生接棒万荣魁的建筑企业,一边继续发展事业,一边投资兴建了村里的小学。如今,万振宇成长为新一代接班人,依旧苦心经营企业,回馈家乡。近40年来,万氏祖孙三代在慈善事业上累计投入3000余万元。“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我从父辈手中接过接力棒,不仅要把家族的企业经营好,也要把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万振宇说。
60年来,红旗渠精神培育出的英模人物,有老一代英雄也有新时期模范,有机关干部也有企业家,有共产党员也有普通群众,他们都用自己朴实无华的行动,书写了“红旗渠就是纪念碑”的生动注脚,成为红旗渠精神、安阳形象的最好代言人。
干!
这是新时代打造红旗渠精神高地的执着坚守

精神的“种子”里,蕴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基因,更标定我们“走向何方”的路标。
60年来,红旗渠的水,不仅滋润了林县54万亩良田,更以独特的精神魅力,润泽了百万安阳儿女苦尽甘来的心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安阳人自强不息建设美丽家园。从1965年红旗渠总干渠通水至今,林县从当初的一座小山城变成现在的县域经济百强县,安阳市生产总值从当年的4.3亿元提升至2486亿元、增长了58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5元提升至20876元、增长了463倍,人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今年1月11日,省委书记刘宁莅安调研时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奋斗。要大力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从中汲取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特别是深挖红旗渠精神的时代内涵,创新方式举措、用好平台载体,推动红旗渠精神常学常悟、常讲常新。
精神所在,就是血脉所在,就是力量所在。在红旗渠精神引领下,全市上下一盘棋、一条心、一股劲,不负大好春光,撸起袖子加油干。

3月26日,以“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为主题的2025安阳市对接京津冀招商引智推介会在北京举行,80个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253亿元;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材料产业园内,数十台自动化设备精准运转,直径以微米计的玻璃纤维细若游丝,在智能化生产线上高速穿梭,产业园项目成功生产低介电材料将领跑AI“芯”赛道;沙钢集团安阳永兴特钢有限公司各生产车间生产线开足马力,铁水奔涌、钢花飞溅、轧机轰鸣,1月和2月的产量分别完成生产计划目标的110.9%和105.07%……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各行各业开启“加速度”,重点企业开足马力生产、重大项目快马加鞭建设,一幅幅“赶春忙”的胜景徐徐展开。据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今年工作目标显示: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工业投资增长15%,技改投资增长20%,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0家以上。
精神丰碑,汇聚伟力。新时代的安阳人民正传承好红旗渠精神这个“传家宝”,赓续精神血脉,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旗帜树得更稳、举得更高。(文内图片均为资料图)
(来源:安阳融媒《安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