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起源于宋元时期,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漳州市南靖县、华安县。它是独特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又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水”理念,体现了人文造诣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享。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闽西和闽南地区,是具有突出防卫性能、采用夯土墙和木梁柱共同承重、居住空间沿外围线性布置、适应大家族平等聚居的巨型楼房住宅。

福建土楼所在的山区,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南迁的人在这里安营扎寨,防御功能成为土楼的第一要素。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黄汉民:防卫性能体现在,底下墙角是鹅卵石,想把它撬开不容易;然后底层是厨房,二层是谷仓,上头才住人,厨房谷仓基本上都不开窗,土匪要想进来,不太容易。

土楼的建筑特点,不仅仅体现在它们的外观上,更体现在它们的内部结构。土楼的墙壁,用生土夯筑而成,厚重又坚实。

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 张民泰:这个土抓起来成为一个团,往上一抛,它就全部散开了,说明它的松黏度和干湿度刚刚好达到夯土墙的标准,这样夯起来的土墙就会很结实、很牢固。

张民泰告诉记者,福建土楼不论是圆楼还是方楼,大多都会以中线为轴左右对称,将最重要的建筑物置于中轴线上,再向四周延展,以强烈的向心性来形成家族的凝聚力。“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合楼帮扶”。而土楼里精美的木雕、石雕、砖雕,古朴的家具、装饰,都体现了楼主的审美情趣和勤劳智慧。

漳州市文物保护委员会专家 简荣伟:每个楼门都有楹联,这种彩绘能够保存到现在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就体现希望以后人丁要兴旺,特别是要重视文化。

2008年,福建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经全面普查,福建土楼现存3700多座。

2022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漳州选取7座土楼尝试活化利用,专家们通过对现有的土楼形态、空间,进行因地制宜再利用,最大程度上保留土楼原始风貌。

中国文物学会会员 林艺谋:在修缮时,我们把局部已坍塌的部分顺势改造为土楼观景平台,便利欣赏土楼周边的风光。通过改造创新,使年轻人能更直观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不仅守护了历史根脉,还激活了经济、生态、社会的多重价值。
责任编辑:赵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