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被大熊猫圈粉的外国友人,将如何进行“二创”?他们这样说→

4月22日傍晚,作为新华通讯社四川分社等单位主办的“全球熊猫伙伴大会”的重要成果,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熊猫家园·大熊猫文化创意大赛”成果发布会在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北湖生态公园隆重举办。

这一晚,来自全球的艺术家、企业代表及行业专家齐聚一堂,为成都打造以“熊猫IP”为核心的国际文创高地献计献策。会前,红星新闻记者对多位外国友人进行了采访,来听听被大熊猫深深吸引而来的他们,如何看待这场大赛,又如何对大熊猫文化进行“二创”。

意大利设计协会委员:

这不仅是一场大熊猫文创大赛

更是一场珍稀动物保护活动

外籍行业嘉宾、意大利设计协会委员、迪拜全球毕业设计展(Global Grad Show)获奖者Maurizio Vrenna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对于大熊猫的认识。

Maurizio Vrenna

他认为,大熊猫作为一种非常珍稀的动物,其文化内涵远不止于一种动物形象。“此次大赛,不仅是一场关于大熊猫形象的设计比赛,更表达了参赛者们对于世界上许多濒危物种的关心和关注。”Maurizio Vrenna表示,成都在保护大熊猫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通过各种活动和教育项目,不仅在成年人中,也在孩子们中间提升了保护濒危物种的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赛不少参赛者借助3D打印等前沿技术承载了对于大熊猫的想象,实现了创意表达。作为国际参赛者,如何平衡大熊猫文化的传统内核与未来的表达,成为了关键课题。

Maurizio Vrenna认为,AI技术在此次大赛中更多地作为一种工具被使用。他参观了许多展览中的作品,对参展者将AI与人工相结合的方式印象深刻。他强调,电脑与人脑的结合,能够产生新的想法和产品,这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如何更好地结合传统与现代,实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是他一直努力探索的方向。“许多项目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上,包括材料、设计以及可持续性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平衡。”Maurizio Vrenna解释。

“此次大赛入围者来自中国、美国、意大利等多个国家,中国与外国参赛者的作品存在着许多不同,大家是通过各自的文化内容传达新的理念。我相信,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参赛作品,不仅能够宣传大赛本身,还能吸引更多外国参赛者参与其中,让大熊猫文化的传播变得更深远。”Maurizio Vrenna说。

新西兰毛利艺术家:

希望通过参赛找到不同文化间的连接点

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国际参赛代表、新西兰毛利艺术家James Cann Boynton认为,大熊猫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更是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力量、和平与和谐。这些元素在新西兰的毛利文化中同样有所体现,因此他被此次大赛深深吸引。

James Cann Boynton

James Cann Boynton表示,他受邀参加此次大赛,是希望通过参赛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连接点,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我在此次大赛的收获是找到了毛利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共通点。”他说。

James Cann Boynton介绍,他此次参赛的作品名为《谢谢Bear》,这是一件雕塑作品。在毛利文化中,“滋养”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此外,作品还使用了木头元素,展现了传统与现代技艺的融合。

红星新闻记者 昌娟 摄影记者 杨译焮

编辑 成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