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记者邹韵: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一样特别的东西。

这是柬埔寨的茉莉香米。光听这个名字,可能您就能猜到这个米在煮熟之后,会散发出一种淡淡的,类似于茉莉花的香气。那在这我们为什么要提它呢?因为它们是正在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上的“香饽饽”。
可能有的朋友要问了。咱们中国人不管是种大米,还是吃大米,都可以算得上是专家。那这柬埔寨的稻香米又是如何征服中国消费者的味蕾?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合作故事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展开说说。

说起稻米,咱们中国人那是相当的自豪。古有几千年的稻米文化,今有杂交水稻技术惠及全球。可是即便我们这么能“造米”,但是咱们的大米还是有一部分要进口。据柬埔寨的媒体统计,2022年柬埔寨向国际市场出口大米近64万吨,这当中向中国出口了近30万吨,快赶上总量的一半了。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咱们不缺米,为啥还要进口柬埔寨的大米。柬埔寨前首相洪森在2023年就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中国过去从柬埔寨进口大米是为了帮助柬埔寨,而不是因为中国缺粮,毕竟中国拥有亿吨大米储备。”当然这句话更多的是谦辞,主要的原因还是咱们的市场庞大,消费者的口味多样,想尝尝不同风味的大米。这个需求咱们必须安排。

柬埔寨香米采取的是一种类似于全天然的种植方法,也就是说约等于靠天吃饭。所以产量也就一直不太理想。那咱们中国作为“好兄弟”,立刻就把先进的农业技术输出过去,帮助当地的农户平均每亩增产近一倍。

稻米种了出来,又需要市场了。咱们有东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消博会(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进博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等,这些平台都给柬埔寨的大米进入中国市场搭建了广泛的平台。之后再通过咱们的电商平台让柬埔寨的稻米香,也能够飘入到中国人的餐桌。这也就是两国搭建“鱼米走廊”的缩影。其实不光是稻米,中国市场还吸引着更多柬埔寨农产品。2022年,中柬自贸协定及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之后,柬埔寨的特色农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比如说龙眼。

总台记者邹韵:首相阁下,我想为您展示一样东西。这个是我昨天在金边的市场买到的当地产的龙眼。

柬埔寨时任首相洪森:这个龙眼只是双边关系发展中的一个例子。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求开拓中国市场,把柬埔寨产品直接出口到中国市场。

所以您看,农业只是两国合作的一个部分。这些年,中柬的合作可以说是遍地开花。
就在上周,柬埔寨71C号国家公路正式通车启用。在通车仪式上,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发表致辞。他特别提到,“基于过去67年两国所共同奠定的深厚基础,柬中关系在未来必将持续巩固、蓬勃发展。”

对于两国基础设施的合作,我可是深有体会。2023年我们去柬埔寨采访的时候,当时我就专门跟随了一位当地的卡车司机,体验了金边-西哈努克港高速公路。我记得他当时就告诉我,在这条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他们通常是需要一到两天的时间来往返。但是现在有了这条高速公路,每天都会在两地之间来回两到三次。时任首相洪森在专访当中也忍不住点赞。

柬埔寨时任首相洪森:我们在国外见过高速公路,但我们自己的国家从来没有过高速公路。现在有了第一条,希望不久能有第二条,将来还有很多条。

正如柬埔寨前首相洪森所盼,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两国合作项目在柬埔寨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当地首条全线四车道国道、首家水泥厂、首座火电站以及当地最大水电站不断落成。尤其是吴哥国际机场落成,给当地的旅游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投入运营一年的时间,机场已经开通至8国的17条航线,助力了全球游客奔赴吴哥窟等文化遗产地。为什么两国合作能够不断地开花结果?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有利条件,助力贸易关系适应气候变化和数字化等新的全球趋势。

从“鱼米走廊”到“工业发展走廊”,当某些国家用关税“切割”世界的时候,中国和柬埔寨却用实际行动有力地证明,真正的经济安全绝对不是筑起高高的贸易壁垒,而是编织了一张又一张紧密的“合作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