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科技、文化、历史多维度场景,
为科幻作家提供“从实验室到历史长河”
的立体观察视角……
4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作家协会社会联络部、安徽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安徽省作家协会、合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合肥市作家协会、合肥日报传媒集团(合肥日报社)承办,《科幻立方》杂志协办的“科幻作家合肥行”活动圆满举行。北京科幻作家超侠、重庆科幻作家林檎、海南科幻作家王海雪、广东科幻作家路航、广西科幻作家岑叶明、百花文艺出版社《科幻立方》编辑赵文博等多位国内知名科幻作家、编辑走进合肥科技前沿阵地与历史文化地标,深度感受科技魅力与人文底蕴,为科幻创作汲取灵感。
探访科技企业 解锁智能新体验
4月21日活动首日,科幻作家团一行率先走进科大讯飞人工智能体验馆,与AI创作技术展开互动交流,探讨人工智能在文学领域的应用与想象空间。

讯飞双屏翻译机、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讯飞声学成像仪、A.I.+反电信网络诈骗预警系统等高科技产品,令作家们大为震撼。在讯飞星火认知大模型前,作家们饶有兴趣地体验人机对话,“AI如何能更好地辅助文学创作?”“AI会取代人类吗?”随着大屏幕上跳跃出一行行缜密又不失幽默的回答后,作家们不禁连连称赞。

随后,一行人前往中国视界合肥零次方机器人有限公司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实地参观机器人研发与应用场景,近距离感受机器人智能化发展成果,为科幻作品中“未来机械”的构想积累现实素材。
当看到人形机器人会街舞,轮臂机器人会叠衣服后,来自广东的科幻作家路航十分兴奋。她告诉记者,她创作的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以人形机器人为主角的,因此今天看到机器人表演非常亲切。同时她也表示,现代科技发展得太快了,今天看来,科幻有时候甚至都追不上现实的脚步了。

当日下午,作家团还走进紫云山(包河)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园区内多家文创企业深入交流,了解科技与文化融合的创新模式,探寻科幻IP孵化的多元可能。来自海南的科幻作家王海雪深有感触地说:“今天,科幻已经不仅仅是科幻了,人工智能越来越融入我们普通人的生活,我们所想象的未来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对话“大国重器” 触碰科学前沿
4月22日,“科幻作家合肥行”第二日活动聚焦尖端科技。上午,作家团一行登上科学岛,探访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自主建成的世界首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实验装置(“人造太阳”东方超环EAST)。作家们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核聚变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随后,作家团一行前往聚变堆园区,实地参观聚变创新展览馆及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1/8真空室及总体安装实验平台,近距离观摩“大国重器”的精密构造与科研攻坚成果。

在科学岛参观时,北京科幻作家超侠一直举着手机记录着所见的一切,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我以前来过合肥,参观过量子实验室,那时候就觉得合肥是一座非常炫酷的科技之城。今天是首次来到科学岛,感觉非常震撼。通过与科学家们的交谈,我能深切感受到他们身上那种努力、拼搏、奋斗的蓬勃精神,我会把这次在合肥感受到的一切都用于我之后的科幻创作中。”
当日行程还包括中电信量子集团探访之旅。作家们通过实地调研,解锁量子科技的神秘面纱,深度理解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的原理与应用,为科幻创作中的“硬核科技”元素注入真实底色。

沉浸历史人文 感受城市底蕴
4月23日,“科幻作家合肥行”活动收官之际,作家团一行走进包公园,参观了包孝肃公祠、包公墓、清风阁等。青砖古建间,作家们沉浸式感受合肥千年文脉中“清正廉洁”的文化内核,体会科技与人文交织的独特城市气质。
此次“科幻作家合肥行”活动横跨科技、文化、历史多维度场景,为科幻作家提供了“从实验室到历史长河”的立体观察视角。作家们表示,将以此次见闻为灵感源泉,在作品中融入科技创新精神与人文思考,推动科幻文学与现实科技的双向赋能。

文字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秦鸣
摄影 | 合肥日报-合新闻记者 曹国栋
编发 | 全媒体编辑 吴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