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山位于市南区莱阳路东端,汇泉湾北侧。海拔61米,面积2.5万平方米,原无名,青岛建置后称衙门山。德占时期在山东南坡修建总督府时官邸,在山西南坡修道路称阿利拉街。1923年改称鱼山路,山也因此得名。
1934年,山顶修镇佛学讲座,名为”湛山精舍”。在1939年评出的“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中,小鱼山被喻为”鱼山梵呗”,并因此而扬名。1959年,湛山精舍近于倒塌而被拆除,仅存遗址。1985年,小鱼山建山头公园,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是青岛市首座民族古典风格的园林公园,以”海”之主题进行建筑设计,突出“鱼”的围案造型。公园内有高18米、三层八角挑榆的“览潮阁”,东西两侧各有一亭,分别为“拥翠亭"和“碧波亭”。三处匾额皆系艺术大师吴作人所题。园内曲廊壁上壤嵌三幅壁画,设计寓意深逐。一幅用象形文字”小鱼山”组成山标,另两幅为大型瓷板彩色壁画八仙过海”和“蒲松龄宇宙”。2001年,市政府主持评选“青岛新十景”,小鱼山“鱼山海月”荣列其中。
近年来,为更好的将小鱼山本身因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的美丽景致有机结合,合理体现,市南区对览潮阁、碧波亭、拥翠亭等主体建筑及景区绿地植被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其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上升到新的层次和水平。
01 你不知道的小鱼山

鱼山的称谓始于上个世纪20年代,当时山北的那条路被命名为鱼山路,鱼山也就由此而得名。
曾经的小鱼山并不为人所知,因为山西下是当年的清军总兵衙门,后来又修筑了炮台,被周围的居民称之为“衙门山”,这座小山头,才开始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而小鱼山扬名成为青岛的名胜,则源于30年代修建的“湛山精舍”,还曾在1939年评出的“青岛市乡二十四景”中,被赋予“鱼山梵呗”的美誉。
可惜后来湛山精舍被拆除,再也看不到暮鼓晨钟的景色,鱼山亦就此一度游离出人们的视线。

直到上世纪80年代,小鱼山公园建成。
青岛市园林部门下达通知,要重新开发利用这座山头,计划中将它的名字定为“小鱼山公园”。从此,小鱼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成为了青岛第一座古典风格的山头园林公园。
02 仰望不如拾级而上

小鱼山海拔60米,山虽不高,却能远眺。有人说,青岛的灵魂之美,在于“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想要饱览这一盛景,小鱼山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俗话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隐于市林的小鱼山颇有隐士风范,它因势谋景,以景造型,将山、林、廊、阁相结合,融合独特的自然与建筑之美。
登顶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览潮阁,三层八角型的独特建筑设计,走进阁内,螺旋式楼梯和磨漆的《古代船只》壁画、《青岛建筑集锦》丝织壁挂映入眼帘,充满了古风韵味。

阁外设护栏平台,是观潮听涛,赏“鱼山海月”绝佳处,人们可沿平台绕阁一周,饱览\"蓝天、碧海、青山、绿树、红瓦、黄墙\"这一青岛的独特风貌。
览潮阁东有“拥翠亭\",西有\"碧波亭\",站于此处,不仅可以瞭望海上的波光帆影,也可欣赏葱郁的山峦风光。
东侧平台建有一条文化长廊,廊上镶嵌大型彩釉壁画,均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聊斋故事,色彩绚丽,造型优美,为小鱼山增添了几分仙灵之气。

身处小鱼山,能领略山色古韵,仿佛能在历史回响中感知昨日故事;又可凭海临风,看蔚蓝透明的天空,听清风流淌。
从小鱼山上俯览山下湾城一色,感受山、海、城在天地间交融的美感。那一刻觉得王维笔下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不过如此罢了。
小鱼山与信号山隔城相望,红顶观景台与绿檐览潮阁交相辉映。
老话说:山与山不相遇,人与人总相逢。趁着凉爽的秋,趁着国庆假期,一起在小鱼山相逢吧。

在小鱼山上,可以看见暮色将整个岛城笼罩,橘黄的落日渲染整片天空,海面金黄闪烁,静静聆听海水的低吟。
等到夕阳落沉,彼时夜色迷人,海风温柔。
站在小鱼山上,眺望忙碌的点点灯火,欣赏安静的山顶夜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