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监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现场监督
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进行现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并纠正。
结合实测实量和整体观感检查,对已形成的成品可要求返工。
技术和管理交底
召集现场管理人员,指明施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技术交底,纠正错误并限时改正。
质量控制文件编制
编制详细的质量控制文件,说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并提出对策和整改措施。
法律和经济手段
运用法律手段,确保工程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运用经济手段,如奖惩机制,激励施工单位提高工程质量。
行政手段
政府可通过行政命令、许可、审批等方式对工程施工质量进行监管。
多部门协同
管理人员应与业主(监理)部门、企业自检体系等密切配合,共同管理工程质量。
资质审查
对承包单位及分包单位的资质进行审查,确保具备相应的施工能力。
管理制度建立
建立施工组织设计、质量计划、施工现场总平面图布置等管理制度,确保施工过程有序进行。
施工过程监督
对关键工序进行现场监督,定期检查施工现场,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材料和设备检验
对施工所需材料和设备进行抽检,确保其符合国家标准。
施工方案和方法审核
审核施工方案和方法,确保其合理、可行,并及时提出解决方案。
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管
监察施工全过程的安全组织工作,包括工作票的正确使用、安全措施的完善与执行、工作许可手续的履行、开工前的站队交底、监护制度的认真执行等。
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技术措施,如停电、验电、挂接地线、装设遮栏、标示牌等是否得到全面执行。
监督员工是否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佩戴防护用品,执行安全操作程序。
评估作业环境是否符合安全标准,如照明、通风、温度、湿度等。
对施工中可能导致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特殊设施等做好专项防护。
质量监管
确保项目团队明确质量目标,制定详细的质量计划,并通过持续改进提高工程质量。
对原材料进场、施工过程控制、成品保护及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鼓励技术创新,以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进度与成本控制
科学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并通过动态调整确保计划的有效执行。
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材料消耗、人工费用及机械使用等成本支出。
风险管理
识别项目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等,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控制。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施工监管的完整体系,旨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按时完成施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