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达·芬奇,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他的代表作——《蒙娜丽莎》,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博学家”。除了画家的身份,还擅长雕塑、建筑、音乐,甚至是数理化、天文等科目。既多才多艺,又勤奋多产,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有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他的手稿中。
达芬奇睡眠法
成功之路从来不会轻松,也没有捷径,惜时如金的达·芬奇每天只睡2小时,余下大把的时间从事创作,而且能保持充沛的精力。
但这2小时并不是连续的,而是将24小时均分为6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休息20分钟,这种睡眠习惯被称为“达芬奇睡眠法”。
“达芬奇睡眠法”是一种将人类习惯的单次睡眠过程分散成多个睡眠周期进行,以达成减少睡眠时间的睡眠方式,又称多阶段睡眠、Uberman睡眠或多相睡眠。
少数真实的实验
引人注目的多相睡眠实验者当属著名博客作者史蒂夫•帕沃利亚(Steve Pavlina)。他坚持多相睡眠2个多月,每天累计只睡3小时,并且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睡眠日志。他自曝说开始时很难适应,但到了实验的后半段身体逐渐适应了这种睡眠周期,在夜晚也能保持清醒的工作状态。
不过到实验快结束的时候,他试图减少打盹的次数让睡眠时间变得更短,却常常听不见闹钟而直接就睡了6个小时。看来想要长时间保持多相睡眠的记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来自科学界的意见
心理学家伍兹奈克(Piotr Woźniak)认为多相睡眠的方法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因为我们的大脑根本无法适应“多次打盹”的睡眠模式。脑电波和其他生理指标的研究显示,我们的生物节律是双相而不是多相的,这决定了我们的身体总是倾向于一个整块的睡眠时间。而试图利用多次短暂的打盹来减少睡眠总量的做法,会让睡眠不同阶段的时间都缩减,扰乱生物节律,最终可能会造成类似睡眠剥夺和睡眠节律紊乱症的负面效果,例如身体和心理的机能减退,焦虑和紧张感增强,免疫功能降低。
伍兹奈克通过观察参与多相睡眠的人的博客发现,大部分人都必须通过一些“维持性活动”,例如大量饮用咖啡等方式来保持清醒,并且这种多相睡眠对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也并没有显示出任何提高和促进。
打盹,只能是睡眠剥夺的补充
值得说的是,通过不足6小时的睡眠就能恢复精力,仅有不足5%的人能做到。有研究发现,人体内一种名为“ABCC9”的基因会控制我们的睡眠时间,而这种基因曾被认为与心脏病、糖尿病有关。如果自身不具备这种先天优势,而是后天人为的缩短睡觉时间,这种行为其实属于自主剥夺睡眠。
睡眠不足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人为的多相睡眠模式其实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生活方式,它只是当睡眠剥夺不可避免时临时的解决方案。
如果想要通过多相睡眠来增加工作时间,睡眠的质量和时长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长期下去只会产生类似睡眠剥夺的症状,也根本无法提高创造力。
选择适合的睡眠模式
多数人每天的睡觉时长为夜间8小时左右,如果没有午睡或是其他短暂的睡眠时间,则被称为“单相睡眠模式”;若有午睡的习惯,则称为“双相睡眠模式”。
我们可以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双相睡眠模式,通过晚觉加午觉均衡睡眠需求,让自己在一天内保持合理的清醒度和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