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椟还珠,它的内涵远不止字面意思,虽然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50,距今超过两千多年,我们可能没有具体的感觉,如此的趣闻,曾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也发生过。
中国的玻璃制造很贵,于是从原苏联购买了大批碎玻璃超过百万吨级别的量,做二次加工。原苏联很多这类的碎玻璃,中国需要,苏联不需要,并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垃圾,所以就以很低的价格出售了。随着大批的碎玻璃就被运到中国,才发现是松木制作的盒子,是高质量木材,用包装打造家具很合适,这在原苏联是很常见的木材,但是在中国不多。
中国收到玻璃后,直接把碎玻璃加工成玻璃,再拿走了木盒子加工成家具,今天仍然有很多的俄罗斯木材销往中国,但是现在木材价格就贵了。当年一穷二白的中国居然为了买木材箱子做家具,以买碎玻璃为加工原料。以很低的价格买了碎玻璃和包装用的橡木盒子,一举两得。
这个事情和古代的买椟还珠有异曲同工之妙。
“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最早出自韩非子的《外储说》。

故事的内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一个卖珠宝的商人,他经常来往于楚国与郑国之间,做些珠宝生意。有一天,他准备了一些珠宝,打算拿到郑国卖。为了招揽顾客,卖上好价钱,他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选了一些上等的木材,找工匠做成一个个精致新颖的木盒子,并且请技艺高超的雕刻师在盒子的外面刻上各种各样美丽的花纹。同时,他选用不同名贵的香料,把做好的盒子熏得香气迷人。盒子完工之后,看上去金光闪闪,闻上去芬芳迷人,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他想,要是把珠宝放到这些盒子里,肯定能吸引郑国人,说不定他们会抢着买他本人的珠宝,到时候就能大赚一笔 。
这个珠宝商人小心翼翼地把珠宝放进特意做好的盒子里,带着这些珠宝,满怀信心地动身去了郑国。抵达郑国之后,他在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宝。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没多久,很多郑国人便都聚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这些郑国人感兴趣的并不是他的珠宝,而是装珠宝的木盒子。他们两个一堆三个一伙,议论的话题都是盛放珠宝的木盒子,样式多么特别,装饰多么美丽。这不免令他紧张起来,额头上冒出细汗。为了把众人的视线转移到珠宝上去,珠宝商扯开嗓子叫卖着,推销他的珠宝有多好有多漂亮,可是周围的人个个充耳不闻,还是关心那些盛放珠宝的木匣 。
这时有个郑国人拿起盒子,仔细端详了一番,喜爱得不得了,便想出高价买下它。珠宝商看到终于有顾客上门了,激动不已。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郑国人把钱交给了珠宝商,就带着盒子走了。可是他刚走了没几步,却又折回来了。珠宝商以为他改变了主意,想退掉珠宝。谁知那人走到珠宝商面前,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取出里面的珠宝递给珠宝商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这肯定是先生您放到里面去的,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 。”

郑国人把珠宝还给珠宝商之后,便高高兴兴地离开了,走的时候嘴里还在小声地嘀咕着:“这木匣太漂亮了,这可是让我赚到了。”珠宝商拿着郑国人还回来的珠宝,惊讶得合不拢嘴。他还以为那人喜欢的是他的珠宝,没想到是他准备的木盒子太过精致,竟然抢了珠宝的风头,这着实让珠宝商苦笑不已啊!看来自己并不适合卖珠宝,更适合卖木盒子。
今天,优美的包装的确可以让产品增色不少,而包装本身也是一种产品,涉及到材料、工艺、文化属性等多层面。如何提高产品的销售,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已经成为了商家积极思考的领域。比如某烟增加的设计美感,比如某品牌酒增加的金融属性,都是在一个时间段内提高单位利润的很好的方法。
实际上,大多数消费者是根据商品的包装来选购商品的,这一发现就是著名的“买椟还珠定律”在发挥作用哦。
在眼球经济的影响下,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买家已经没有时间和耐心去精挑细选了,在现在这个商品丰富的时代,消费者对每个产品的关注时间非常短暂,必须抓住消费者的眼光,只有买家从货架、图片上扫过的几秒钟时间。
只有外包装能够综合利用颜色、造型、材料等重要元素,同时表现出产品、品牌等内涵和信息,既要突出了产品特点,又要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椟与珠的联合,对消费者视觉形成直观冲击,并且强化产品的印象,吸引眼光并消费就是好的营销策略。
使用价值和品味价值将在未来商界有更多的发挥,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