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
从侧面看山峰耸立,
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
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
只因为自己置身山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lù)。西林:西林寺。在江西省庐山上。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庐山山势的诗,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庐山的山峰险峻雄奇,庐山的景色变幻无穷。然而人们却很难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因为看山的人自己身处山中。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首诗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使人百读不厌。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每天试着用希望迎接朝霞,用笑声送走余辉,用快乐涂满夜晚。那么,我们的每一天将会生活得更充实。加油,新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