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福建客家土楼简介

福建土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山区,大多为客家人所建,又称“客家土楼”。土楼是历史悠久、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总数达数千座,素有“东方古城堡”“世界民居建筑奇葩”之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客家土楼形成于宋元时期,经明清和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延续至今。土楼多建在山区范围狭小的平地或较平缓的斜坡上,以当地的土、石、木、竹等作建筑材料,在施工中则沿袭了中原地区汉族建筑技艺。

客家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一般高三四层,第一、二层无窗,仅有的大门一关,便成为坚不可摧的堡垒,紧急时楼内居民还可从地下暗道逃生。为确保工程质量,宽厚的外墙以生土为主要建筑材料,与一定比例的石灰、黏土拌和,用夹墙板夯筑而成,关键部位还掺入糯米浆、红糖汁,以增强黏性。土墙内侧用木板分隔成众多房间,并有走廊相通,具有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等特点。

土楼体现了迁徙文化的特征。从建筑选址看,由于平地已由原住民所占,作为外来移民,客家人只得在山区建造房舍,故而当地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从建筑景观看,土楼保留了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汉族大院屋型民居建筑景观特色,建筑造型以圆形、方形最为常见,圆楼直径可达数十米,几十户、数百人同住一座楼。土楼除了防御盗匪打劫、抵御山中猛兽袭击以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通风及采光好等特点,并因墙体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