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到2030年,山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2%

4月2日上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省科技厅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今天上午,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科技创新推进会,会上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的意见》,围绕科技创新政务生态、人才生态、产业生态、企业生态、金融生态、开放生态、研发生态、文化生态等8个方面全面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山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孙海生介绍,为推进重点任务落细落实,省科技厅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科技创新企业生态、人才生态、金融生态、研发生态分别制定了《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关于全面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实施方案》等4个配套文件。此外,为了营造好科技创新产业生态,还将出台文化与科技融合、脑机接口、量子科技3个行动计划,加快推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无缝对接。

通过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努力将山东打造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策源地。到2030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创新实力显著增强,创新主体蓬勃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活力全面激发,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全社会尊重创新、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蔚然成风,“企业安心、人才舒心、科研顺心、投资放心、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成,“创新无忧”成为科技强省建设的鲜明标识。

孙海生表示,将重点将从五个方面发力。

突出政务生态引领,营造“服务暖心”的创新氛围。全面塑强“民事无忧·企事有解·政事高效”服务品牌,推进“无证明之省”“无押金城市”“无人工审批”等改革协调联动,实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实现科技创新领域审批事项“网上一次办”。创新包容审慎监管,探索开展“沙盒监管”、触发式监管,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进一步聚焦人才引育服务,营造“人才舒心”的创新氛围。强化科教产协同育人机制,建立科技发展、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集聚三大行动,加速集聚急需紧缺人才,特别是针对青年人才,为来鲁求职的应届毕业生提供7—15天免费住宿,省自然科学基金对青年人才支持比例保持在60%以上,为青年科研人才成长提供稳定支持。高标准建设中日韩创新合作中心,打造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优化外国人来鲁便利化服务措施,为外国人才提供政务、医疗、金融等一卡通服务。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企业安心”的创新氛围。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企业牵头实施省重大科技项目比例、依托企业建设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比例保持80%以上。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分档分类后补助政策,单个企业年度最高补助500万元。对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高于5%的企业,鼓励各市在土地、能耗、资金等要素保障上给予重点支持。实施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工程,在无人驾驶、低空经济等领域打造30个特色化示范场景,推动200个新技术新产品首试首用。

加大科技金融支撑力度,营造“投资放心”的创新氛围。完善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提高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出资创投基金比例,放宽创投基金存续期要求,延长绩效评价周期。省级引导基金投资省内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创新型项目,可在实缴出资收回后,让渡全部收益。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贷款风险补偿支持力度,放大“科融信”综合服务平台效能,深化政金企互信互认的科技增信评价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创新积分制”和“科融信”评价结果推出金融新产品。

着力打造宽松的创新环境,营造“科研顺心”的创新氛围。持续深化科教界“帽子”治理,推行“材料一次报送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综合试点,建立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允许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成果转化。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出台容错免责清单,全面营造崇尚科学、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树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绩效导向,对基础研究项目推行长周期评价,引导科研人员潜心钻研。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