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京津冀三地政协主席联席会议今年聚焦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

4月9日,市政协举行“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京津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议题情况通报暨专家研讨会,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等通报相关工作开展情况。

市政协科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推动京津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市政协重点协商议题,将以京津冀三地政协主席联席会议形式开展协商。调研组将立足京津冀协同创新实际,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对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出的主要需求、京津冀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的重点产业科研方向、协同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的实践路径等方面重点开展调研协商。

据介绍,打造高能级科创平台是推动京津冀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北京市制定出台了支持科创平台相关政策,推动产业共性平台建设、加快工程研究中心成果转化、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在支持和服务雄安新区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方面,各类创新要素加快向雄安新区汇聚,目前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已在雄安新区启动办公,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雄安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创新平台陆续揭牌成立并投入运营。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已累计吸引入驻企业140家,初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在推动京津科创平台资源优势互补方面,两市共同印发实施推动京津同城化发展工作方案,推动怀柔科学城与滨海新区建立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推动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先进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挂牌运营,目前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新增注册企业分别超800家、300家,京津产业握手链接洽谈会成功举办,签约了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意向投资额超300亿元。

北京市不断加强高校联盟建设,推动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京津冀建筑类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联盟”等25个高校联盟,在师资共享、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合作。2023年、2024年两年高校联盟签署合作项目1743项,技术合同金额11.59亿元。

北京市积极推动京津冀研究机构联合申报全国重点实验室。目前已有传染病溯源预警与智能决策、蔬菜生物育种、智能传感功能材料、生物基纤维材料等4家京津冀联合申报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在2024年认定132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中,重大疾病创新药早期临床试验评价关键技术、通用类脑智能大模型等4家京津冀联合申报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

此外,北京市正在推动研究制定《促进京津冀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为京津冀创新链产业链双向赋能,将持续发挥成果供需清单机制作用,增强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服务能力,2025年底前汇集津、冀企业技术需求不少于300项,提供北京科技成果不少于400项。

市政协供图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