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茅台出海,酒香不怕巷子深

无论是巴黎奥运中的“干杯时刻”,还是韩剧韩综中被交口称赞的名贵“中国酒”,“茅台酒”正在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符号出现,它不再是“中年人的专属”,也开始被端上海外年轻人的餐桌。

在海外,茅台有机会讲一个新故事。

从走出贵州到走向世界,茅台的“二次创业”

早在2021年前后,茅台与“世界联通”的种子便已埋下。

《续遵义府志》记载:“茅台酒,前志,出仁怀县西茅台村,黔省称第一。”地处云贵大山河谷之处的茅台困于“酒香巷子深”,贵州多山的地理环境曾严重制约茅台酒的运输。但2021年前后,凭借贵州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茅台得以通过高速公路网络覆盖全国,“走出贵州”,后来又因为机场的建成促进了贵州与世界的贸易、经济、消费和文化交流,也帮助茅台扩大了国际合作范围,开始“走向世界”。

除了“天时地利”,茅台的出海也是白酒行业激烈竞争的结果之一。

从2017年到2023年,中国白酒供给端产量逐年出现连降,总体下降达四成,目前白酒产业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产能过剩、消费预期降低等挑战。内卷下的白酒企业,无论是头部酒企还是中尾部酒企,都在消化库存应对挑战。在白酒行业正在面临增长困境的背景下,且开始寻求新的增长点,以突破成长预期瓶颈。

具体到茅台,2023年海外收入仅占2.95%,跟国际烈酒巨头的差距不小,且以茅台体量来看,这一成绩远未触及天花板。通过“出海”开拓增量市场,成为突破国内存量竞争的关键战略选择。

海外营收创纪录背后: 不断扩大 “茅友圈”,让世界爱上茅台

最近,茅台的海外新故事迎来了颇为精彩的“更新”。

根据茅台最新财报,2024年茅台海外营收为51.89亿元,同比2023年海外营收43.5亿元营收大增,此外毛利率同比上年也有所增长。

此前,贵州茅台在2025年国际渠道商联谊会上披露,2024年贵州茅台在海外的营收首次突破50亿元,全年出口销量超过2100吨,创下历史新高。高附加值茅台酒的销量突破100吨,同比增长超40%,酱香系列酒销量达到150吨,同比增长30%。

这一数字背后是更加具象化的“茅友圈”。

2023年是茅台的“国际化元年”,茅台走进泰国、日本、法国、英国等多个国家,举办了一系列文化巡展和品牌推广活动。当年茅台在海外市场实现营收43.5亿元,占中国白酒出口额的77%,一年增长了约15%。

2024年,茅台又在海外不断解锁新的版图,从瑞士意大利到法国巴黎,再到新加坡、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泰国,截至2024年6月,茅台产品已经销往了全球的64个国家和地区,布局了106家经销商。

从“入口”到“上桌”,茅台的“文化出海”

从数据来看,茅台正在不断向上攀登,解锁新的分数。但另一面,无论从世界酒类版图,还是茅台整体业务来看,茅台出海距离天花板还有很大空间。

有报告显示,中国白酒的出口地中,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占比分列一二位,这意味着白酒是在已经养成“消费习惯”的人群中扩散,与在生活习惯与文化习惯上完全不同的真正海外市场仍相去甚远。

《中国烈酒市场品类机会》报告中提到,2020年中国白酒销售额占中国烈酒市场94%,但尚未真正打开全球市场,中国白酒在国际市场的销售占比不足1%,当年海外烈酒各品类消费额占比最高的是威士忌(21%),伏特加占比11%,白兰地占比7%。

海外消费者早已建立起威士忌的烟熏味谱、龙舌兰的矿物感坐标,而中国白酒则代表着全新的产品与味觉体验,要想真正被海外消费者接纳,茅台需要完成的不仅是“入口”,更是“上桌”,就像此前贵州茅台董事长张德芹所说的那样,“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

“上桌”代表着一种文化与社交的融合,在此之前,西方烈酒早已完成从商品到文化符号的跃迁。葡萄酒承载着法兰西的优雅,清酒凝结着日本的物哀美学,茅台究竟应该传递怎样的文化符号是这场“出海局”的关键。

为了打破存在多年的文化壁垒,近些年茅台一直都在“文化上桌”做文章。

在纽约开设“茅台文化体验馆”,用AR技术还原赤水河微生物生态,将“天人共酿”理念转化为可视化体验进行“文化解码”,将千年酿造历史转化为Z世代能解码的视觉语言。而联合伦敦WSET机构推出白酒认证课程,制定《酱香威士忌团体标准》,看似在争夺国际烈酒话语权,实则是希望在"解构与重组"的微妙平衡中在国际烈酒圈找到自己的位置、交到更多的朋友。

从“入口”到“上桌”,茅台唯有跨越从"猎奇"到"日常"的质变临界点,才能真正讲透“出海”的故事。而从贵州大山到如今的64个国家和地区,茅台的出海故事,才刚刚讲了一半。

相关文章